宋丹丹近期關注“小鮮肉”藝德話題。中國青年網(wǎng)記者 李拓 攝
中新網(wǎng)北京3月15日電(記者 張曦) 天價片酬、不會演戲、愛用替身……近日,關于“小鮮肉”的爭議屢見報端,資深導演、前輩演員和著名編劇紛紛站出來,指責其對國產(chǎn)電視劇行業(yè)的破壞。那么,“小鮮肉”這個鍋背得冤不冤?
“小鮮肉”最早是指年紀輕輕的男演員,隨后逐漸演變?yōu)榉劢z眾多的年輕偶像的代稱,也有人給這類藝人起了一個新名字——流量明星,因為有他們的地方,就有話題和流量。
編劇宋方金最近在一篇名為《表演,一個正在被毀掉的行當》的文章中詳細曝光了“小鮮肉”的種種事跡,包括演戲用替身、不背臺詞、遲到早退現(xiàn)象嚴重、拿天價片酬等。
宋方金在文章中揭秘替身真相
其中最讓人震驚的是,當紅的“小鮮肉”們,往往只有15天的時間拍攝一部劇,因此劇組所使用的方法則是所謂的“表情包表演”,“表演各種角度,各種表情,需要四五個環(huán)境變化時,要不對著天拍,要不對著大樹,要不對著個墻,把他的臉拍完,剩下的場景都由替身完成”。
這篇文章猶如一枚炸彈,立刻在影視圈炸開了花。
緊接著,宋丹丹、陳道明、張國立、濮存昕、奚美娟、崔永元、陳凱歌都針對“小鮮肉”現(xiàn)象發(fā)表意見。陳凱歌更提到,要以內(nèi)容為王,才是對觀眾最大的尊重。
著名導演陳凱歌受訪時表示,“我只能做品質(zhì)電影,始終相信內(nèi)容為王,這才是對觀眾最大的尊重。” 來源:新京報 記者 侯少卿 攝
宋丹丹爆料稱,曾有兩個明星為了攀比,坐在車里遲遲不愿進組,“在他們看來,誰先來就是誰腕小”。陳道明則看不慣“小鮮肉”們所謂的“敬業(yè)”,“手破了,摔傷了,冬天在水里頭,夏天穿著大皮襖,你就是干這個的,你的職業(yè)就是這個,現(xiàn)在還把它當成敬業(yè)了,演員就應該吃這樣的苦”。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宣傳透露,某位從海外歸來的“小鮮肉”一部劇片酬破億,另一位演技備受詬病的女星片酬高達8000萬。她感嘆說:“水漲船高,連一些稍微在影視圈嶄露頭角的新人要價也是非常嚇人,你說成本怎么可能不高?”
然而,在制片人謝曉虎看來,隨著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電視劇產(chǎn)生了巨大的經(jīng)濟效應,演員掙幾千萬,劇方還能掙幾千萬,人心很容易膨脹,“如果讓‘小鮮肉’背黑鍋,我覺得有點太冤了,因為現(xiàn)在很多演員都有一些不被人接受的素質(zhì)”。
資料圖:陳道明(左)也十分關注“小鮮肉”現(xiàn)象。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
謝曉虎告訴記者,在一年間拍攝的國產(chǎn)電視劇中,能播出的有200多部,其中能夠在湖南、江蘇、浙江、東方、北京衛(wèi)視這些重要衛(wèi)視播出的僅100多部,“‘小鮮肉’也就20多位,一個人不可能一年拍5部戲,所以大家都在搶他們,也就成了稀缺資源”。
“‘小鮮肉’的檔期緊張到這部戲下了最多休息一天,就繼續(xù)進組了。因為他們一天的收入是200萬到300萬的價格,怎么可能閑著呢?所以我覺得這是市場決定的。”謝曉虎如是說。
著名編劇汪海林近年來多次炮轟“小鮮肉”的藝德,他認為之所以出現(xiàn)這樣的原因,是資本壓力下,劇方對作品質(zhì)量的要求越來越低,導致了“小鮮肉”中心制的模式,“‘小鮮肉’拿走了最大的預算,大大壓縮其他演員收入的空間,產(chǎn)生畸形薪酬結構”。
“小鮮肉”、粉絲和播出平臺,誰才應該“背鍋”?汪海林認為,“小鮮肉”有不可推卸的責任,畢竟粉絲對偶像是無條件崇拜,但其責任是次要的。在他看來,播出平臺的責任也非常大,“他們只要流量,甚至參與炒作,目前有演技的演員在炒作空間上不大,有顏值的反而比較容易操作,所以變成這樣的模式”。
宋丹丹早前受訪時也認為,年輕明星自我約束不強并非自身原因,很大程度上由市場造成。制片、投資人需要影片有市場,不論年輕明星演得如何就出很多錢請他們來演戲,“年輕的孩子遇到那么多錢怎么能把持自己?誰來告訴他們價值觀?誰來告訴他們什么是德?”
如何才能改變這樣的現(xiàn)狀?汪海林建議,應該采取綜合治理,一方面播出平臺不應該盲目追星,要有文化責任,另一方面要對經(jīng)紀公司加強管理,“最重要的是,要對年輕演員進行職業(yè)道德培訓,要讓他們知道把戲演好了才光榮,而不是助理多、保鏢多、坐頭等艙、住五星級總統(tǒng)套房就光榮,只會擺Pose做表情是可恥的”。(完)
【責編 付亞男】
掃描二維碼關注
延吉新聞網(wǎng)官方微信公眾平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