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
■
■
■
■
■
|
臺灣第一代校園民謠創(chuàng)作人廈門述說兩岸情緣 |
2016-12-12 來源:中國新聞網 字號:【大 中 小】 |
中新社廈門12月11日電 題:臺灣第一代校園民謠創(chuàng)作人廈門述說兩岸情緣
作者 陳悅 弓星
10日晚,在廈門大學建南大禮堂,楊慕和來自海峽兩岸的音樂人剛完成一場年度原創(chuàng)音樂會。
“生生不息”是這位臺灣第一代校園民謠創(chuàng)作人為音樂會起的名字。對這位和李宗盛、蔡琴同時代,多次斬獲臺灣作曲大獎的音樂人而言,生生不息是他對自己的勉勵,也蘊含他對兩岸年輕音樂人的期冀。
坐在不過一二十平方米的工作室內,楊慕告訴記者,從三年前來到廈門,共同發(fā)起“微風樂集”開始,寫歌,發(fā)掘兩岸音樂人才以及通過音樂促進兩岸年輕人的交流,便是自己一直在努力的事。
他的努力,從10日晚演出曲目的安排上可以看到,第一篇章便是吟唱中華千年古韻。楊慕和廈門女作家伯殷合作的《紅樓夢》《牡丹亭》《霸王別姬》等歌曲,融入昆曲、京劇、越劇等中華傳統(tǒng)戲曲,通過與流行音樂碰撞產生交融之美。
“中華民族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,”楊慕說,“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韓國的音樂,很多學生模仿‘韓流’,但我告訴他們,要唱自己的歌!”。
在第二、第三篇章中,既有向經典致敬的百年流行音樂重唱,也有楊慕原創(chuàng)的城市暖歌。有眾多楊慕精心指導的兩岸青年音樂人與他同臺獻演。
“生生不息”也蘊含了楊慕對廈門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和祝福。在兩個多月前,肆虐廈門的“莫蘭蒂”臺風災后重建時,楊慕為廈門創(chuàng)作的《廈門親像一首歌》曾唱遍廈門,溫暖這座城市。而楊慕更是和老搭檔郭肖華連夜攜手寫下《扶起一個春天》,鼓舞廈門民眾重建家園。如今,在廈門已重現美麗之際,《廈門親像一首歌》等歌曲又在音樂會上響起,獲得全場觀眾動情相和。
楊慕說,在廈門,他“創(chuàng)作”的不僅僅有歌曲,也有一位位年輕音樂人。他鼓勵年輕人們投入創(chuàng)作,找回當年校園民謠歌手的原創(chuàng)精神。他興奮地說,有的年輕人已經寫了一百多首歌,這其中“有幼稚、有成熟,但都值得鼓勵”。
這次有三位臺灣青年歌手在音樂會上獻演,為了幫助這些年輕人有好的表現,楊慕一次次通過網路接收他們演唱錄音,再悉心加以輔導。
輔導年輕人,是楊慕最喜歡的工作之一。有一次,他回到臺灣,和幾位大陸赴臺交流的同學聚會,大陸同學約來相熟的臺灣音樂愛好者尋求楊慕的指點。楊慕就在餐廳里當場讓年輕人們唱給自己聽。
如今,在微風樂集,不但匯集有眾多廈門年輕音樂人,也有很多臺灣年輕人利用寒暑假前來學習交流。
楊慕下一步計劃在海峽兩岸進行巡演,他還希望能通過音樂進一步促進兩岸青年的交流。在他看來,大陸年輕人表演張力足,而臺灣年輕人注重原創(chuàng)和創(chuàng)意,各有自己的長處。
“年輕人一起玩,一起唱,是最好的交流。”楊慕說。正如他與大陸詞作家攜手創(chuàng)作的歌曲《岸》中所唱的兩岸情緣,“牽牽手,才發(fā)現永遠不太遠。”(完)
【責編 付亞男】
掃描二維碼關注
延吉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
![](http://www.yqzbp.cn/img/qrcode.jpg)
|
相關熱詞搜索:創(chuàng)作人 校園民謠 廈門 |
上一篇:大型歷史人文系列紀錄片《大江南》在滬開機 |
下一篇:最后一頁 |
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被本網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