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色欲色欲www网,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,99热精品国产三级,无码av蜜臀aⅴ色欲在线

首頁
新聞中心
電視節(jié)目
微視頻
融媒直播
融媒大喇叭
高新技術產業(yè)區(qū)
空港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
新時代文明實踐
延吉攝影
延吉概況 延吉新聞 社會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報導 街區(qū)新聞 周邊縣市 旅游指南 教育資訊 圖片新聞 記者文集 機關黨建 活力河南 關工委 向陽幼兒園
您當前的位置:延吉新聞網 [YanJiNews.com] > 新聞中心 > 外媒看延吉 > 正文

【吉林廣播網】仁坪村:邊陲小村四十載歲月變遷

2018-11-06  標簽: 來源:吉林廣播網
  1978年,改革開放的大幕徐徐拉開,改革率先從農村家庭聯(lián)產承包責任制開始,并以磅礴之勢迅速推向全國。1984年,改革的春風終于刮到吉林省延吉市小營鎮(zhèn)仁坪這個朝鮮族的邊陲小村,800多名村民迫不及待地開始分田到戶。第二年秋收時,村民們用拖拉機一車一車地往家里拉糧食。73歲村民崔忠實回想時仍然十分激動:

  “地分到手之后,我天不亮就下地,不用別人催,自己給自己種地,必須得積極。”

  包產到戶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與改革開放前的“大鍋飯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今年56的村支書樸東哲:“還是大鍋飯的時候,一個月兩個月插秧,割地也是慢,就是一天稀里糊涂過就行,人均收入200塊錢300塊錢左右吧。”

  茶余飯后坐在柳樹下納涼的村民,聊起的不再是家長里短,而是如何增產。1988年,仁坪村水稻每公頃產量由包產到戶前的12000斤增產到14000斤,人均年純收入增加到550元,但生活條件依舊困難。樸東哲:“80年的時候都是草房,全村有3家磚瓦房,磚瓦房也是很小。”

  1992年,樸東哲接任村支書。當時村集體有固定資產38萬元,但同時也背負著此前因養(yǎng)牛而欠下的70萬元貸款。上任后的樸東哲多次參加延吉市委市政府組織的“農村干部培訓班”,從中深受啟發(fā)。樸東哲:“我們村是人多地少,一個人一畝地,只能是我們走以工代農,以城富農的發(fā)展思路。”

  仁坪村位于我國邊境,臨近韓、朝兩國,附近還建有火車站和延邊州唯一的民用航空運輸機場。樸東哲憑此區(qū)位優(yōu)勢找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科學技術協(xié)會國際部,希望可以為本村引進外資。1994年,在州科協(xié)的協(xié)助下,仁坪村的第一個企業(yè)“延邊亞成建材有限公司”成立。樸東哲:“他們是51,我們是49,我們出廠房,韓國是出設備、技術,總共投資了300多萬,生產地暖管時,我們是全國首家。剛開始什么叫股份制企業(yè),我們都不懂,所以我們聘請了專家做我們顧問,這樣我們慢慢有了收入。”

  兩年后,仁坪村還清了70萬元貸款,還用剩下錢建了6000平方米廠房,用于今后的招商引資。1996年,仁坪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7000元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村里的年輕人逐漸有了走出去的想法,于是樸東哲和兩名村班子成員詳細了解出國務工政策后,又到銀行為勞務輸出的村民做了40萬元的擔保貸款。樸東哲:“97年開始組織勞務輸出,日本、美國都有,我們村人基本都去過了,這樣生活比較富裕。”
緊接著第二批、第三批村民陸續(xù)走出國門。今年71歲的趙松子也是其中一員,曾經在韓國打工15年:我是2000年去的,飯店、旅店什么活都干過,現(xiàn)在去的人一個月一萬多。

  截止目前,仁坪村國外打工300多人,國內打工500多人,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,每年寄回的勞務收入有2800多萬元人民幣,占全村總收入的60%。

  吉林省延吉市仁坪村從落后的邊陲小村一躍建設成擁有固定資產5000萬元的城鎮(zhèn)農村社區(qū),用40年的櫛風沐雨寫盡歲月變遷。

  2006年,國家對農業(yè)改革再出重拳,取消了延續(xù)2600多年的農業(yè)稅。這也促使在外打工的仁坪村民紛紛返村創(chuàng)業(yè),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、家庭農場、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(yè)經營主體陸續(xù)出現(xiàn),230公頃的高產水田開始整片流轉。樸東哲:“他們是規(guī)?;a,都掙錢了。08年的時候是1萬3千多,人均年收入,我們村民基本都已經富起來了。”

  2008年,位于市郊的仁坪村被延吉市確立為西部新區(qū),3年后100棟高樓在這邊陲小村拔地而起,加快了仁坪村向都市型新農村轉變的速度。樸東哲:“01年上華西村考察,回來以后,我們也想蓋樓房,可是上下水不行,想蓋也蓋不了。所以說還是城市的發(fā)展推動了我們村的發(fā)展,讓農民變市民,農村變社區(qū)。”

  如今的仁坪村,成為了延邊州遠近聞名的富裕村,人均年純收入由1982年的300元增長到如今的2萬元,70%以上的村民住進樓房,開上了小轎車。每當夕陽西下時,仁坪村村民就會換上“七色綢緞”的朝鮮服裝,聚集在小廣場,留下“大長今”和“阿里郎”的歌舞。村民崔貞今:“我們家住樓房了,以前家庭生活很困難,現(xiàn)在挺好的了,非常滿意。”

  40年櫛風沐雨。仁坪村從落后的邊陲小村一躍建設成擁有固定資產5000萬元的城鎮(zhèn)社區(qū),經歷了劃時代的生活變遷。未來,仁坪村將會駛入全面發(fā)展的快車道,走出一條以城帶鄉(xiāng)、以工促農的發(fā)展新路子。


  原文鏈接:http://www.jlradio.cn/html/4/2018/11/5/250523.html?from=groupmessage


【責編 胡驍】
微信 掃一掃 關注《延吉新聞網》公眾號
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被本網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延吉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
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,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、共享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,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