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個故事講,一頭寺院里的驢隨僧人下山,所到之處路人皆虔誠下跪。驢自認高貴不愿拉磨便跑出來,碰到路人擋住去路欲接受跪拜,卻被棍棒抽打。僧人嘆息:“那天人們跪拜的,是你背上馱的佛像,不是你。”這個故事隱喻背景與背影的力量,耐人深思。
俗言:“你以為自己有多么優(yōu)美的背影,其實別人看重的只是你的背景。”在一些人眼里,背景比金錢、知識、才能更有價值,意味著可以輕易贏在起跑線上,可以坐享他人成果,甚至可以只手遮天、無法無天。一句“人家有背景”,足以讓競爭者泄氣,讓圍觀者氣憤。甚至有人如此總結成功:“你自己行,還要有人說你行,說你行的人也要行”。而背影,卻被認為是“草根”“平民”的代名詞,在競爭中處在“炮灰”地位。有背景的人春風得意,無背景的人顧影自憐。
阿斗背后有諸葛,終扶不起;大禹治水留美名,終成明君。背景作為一種隱性的力量,本身并不意味丑惡。然而很多時候,背景卻被異化為暗箱操作、徇私舞弊、結黨營私的工具。一些行業(yè)協(xié)會有了官方背景,便強制入會、攤派會費;一些公職人員熟稔了“官場靠山學”,立馬變成如賭徒一般的政治投機者,把政治生命寄托于背景,到處拉天線、找靠山、搞站隊,搭建所謂的“權力共同體”“利益聯(lián)盟”。背景靠山大行其道,關系人脈盛行于世,必然造成政治生態(tài)烏煙瘴氣、社會公平殘缺破損,嚴重挫傷奉公守法者的積極性。
“背景靠山學”和法治相違,再怎么盛行也難擋法治正義之路。“靠山山會倒,靠人人會跑。”挖空心思研究上面一個人,視而不見百姓一群人,到頭來只會是“樹倒猢猻散”,個人政治生命走向完結。那些有意成為別人背景的人,建立再龐大的寄生帝國,在法治的光輝面前也必然會轟然倒塌。背景一時好使,絕不可能長期有效;靠山一時穩(wěn)固,絕不可能利益永沾。在一個法治日漸昌明的時代,誰也不可能擁有超越黨紀國法的特權。當反腐敗的力度不斷加碼,當作風建設的效度不斷延伸,那些徇私牟利搞特權的背景“變質”的速度必然大大加快。
背景所以被當做“敲門磚”,使一些人趨之若鶩,一個重要原因是權力運作還不夠透明,監(jiān)督制衡機制還不夠完善。必須用更為細密的制度織牢權力的籠子,用更為公開和科學的監(jiān)督制度確保權力不會被濫用。讓陽光去反腐,讓公眾去監(jiān)督,讓透明公正、科學合理的權力架構體系成為公平正義的守護者,背景的力量就不會起作用。在人生成長創(chuàng)業(yè)的道路上,素質才是金剛鉆,能力才是鐵飯碗。形成以才取人、量才用人的價值導向,讓有能力者脫穎而出,讓靠背景者不再重用,我們的社會就會有無數(shù)優(yōu)美的“背影”。
“幾年政績遠相聞,采得民謠報使君。”對于各級干部來說,要說找靠山,那也應是人民群眾;通往靠山的路,也必定是實打實的政績。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豁達擔當,有“去民之患,如除腹心之疾”的精神氣魄,踏踏實實為民干事,百姓就是我們可以干成事的深厚背景,我們的身影也會深深銘刻在百姓心中。
【本網(wǎng)責編 付亞男】
|